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2月14日

搭機回台看《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是台灣影壇今年最熱門的話題,也是台灣電影史上的一大奇蹟。從今年八月底上映,在首輪戲院裡連映113天,全台票房超過四億五千萬台幣,是台灣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國片,也是台灣影史僅次於《鐵達尼號》第二賣座的電影。《海角七號》讓電影觀眾又重新發現了國片,為國片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連帶地帶動了台灣電影最新的一股浪潮。

當《海角七號》在台灣瘋狂上映中時,我雖然身在美國,不過對《海角七號》時有聽聞,不論是網路、部落格、海外中文報紙或是衛星電視,每天都熱鬧地充滿著有關《海角七號》的消息,讓人十分嚮往,心想這部電影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在美國上映或是發行DVD。

十月底正好要和爸媽回台灣辦事,因為行程決定得匆忙,在台灣只能待三天就得趕回夏威夷上班,不過我行前就在想,這次回台灣正好可以找個機會去電影院看《海角七號》這部在台灣正轟動的電影。在臨走的前一天,我收到姊姊的電話,告訴我《海角七號》剛在夏威夷國際影展中獲得最佳劇情片的金蘭花獎,我心想我就住在夏威夷,竟然不知道《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親自攜片來夏威夷參展,錯失了觀賞《海角七號》並親睹影片得獎之光榮時刻的良機,真是有損我自認消息靈通的一世英名,慚愧慚愧。不過這部代表台灣來參展的影片能在夏威夷國際影展中獲得首獎,我自然是與有榮焉,也更加深了我必看《海角七號》的決心。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領取本屆夏威夷國際影展最佳劇情片的金蘭花獎

飛機抵達台灣當天是星期一的下午,我住進旅館,放下行李,此行回台灣的正事還來不及開始辦,就先和爸媽驅車前往華納威秀去看《海角七號》。雖然當天不是週末,而且此片已上演兩個月了,電影院還是坐了約五成滿,看電影的觀眾除了一般電影院的常客像是年輕人和情侶之外,還多了些平時較不常踏入電影院的中老年人,可見《海角七號》的吸引力之大,像我爸媽已多年沒進電影院看電影了,都千里迢迢地搭機返台共襄盛舉,一睹《海角七號》的魅力。我想這也是《海角七號》成功的原因吧,片中既有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有讓人捧腹的討喜小人物,同時呈現出台灣特有的鄉土風情,再穿插了一段數十年前的懷舊故事,以及動聽的音樂貫穿全片,讓不同口味的觀眾都能從片中找到自己喜愛的元素。

而我喜歡《海角七號》的原因,則是它傳達出一群人生未必圓滿的小人物不放棄追求夢想的熱情,以及小鎮鄉民在嘻笑怒罵的外表下藏著的濃濃的人情味。

《海角七號》在今年的金馬獎雖然未能錦上添花贏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大獎,不過仍是獲得六個獎項的大贏家,其中插曲《
國境之南》也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是一首讓人百聽不厭的好歌。我把這首歌的鈴聲下載到我的手機,現在每當手機響起時,就讓我重新想起《海角七號》的片段,回味無窮。

2008年7月20日

我的第一份工作──兒童英語教學記

最近剛搬家,為了方便搬運,搬家前把所有的書籍雜物都打包装箱;搬到新家後,因為白天要上班,一屋子堆積如山的箱子,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陸續拆封,把箱中的物品取出整理歸位。每次搬家都讓人手忙腳亂,人仰馬翻,總是發誓這是最後一次,以後再也不搬家了。不過搬家的一個好處,就是在整理衣物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一些以前不記得隨便塞在什麼地方,找也找不到,現在卻又自己出現的東西,或是多年不碰,早已經忘了其存在的一些收藏;不管是樣式已不流行的衣服,逐漸褪色的相片,各地旅行時蒐集的紀念品,或是歷年來收到的卡片,都代表著過去的一段精彩時光,讓我藉著搬家的機會也順便重溫一下舊夢。

這次在整理舊相簿時,找到幾張以前在《何嘉仁美語》教英文時期的照片,讓我回想起了大學時期打工的經驗,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還記得在升大三前的暑假,在家閒得無聊,打開報紙分類廣告看看有什麼暑期打工的機會,看到一則小小的方塊廣告在徵兒童英語教師,廣告上並沒有列出是什麼單位在招人,決定碰個運氣打電話去詢問看看。接電話的小姐告訴我當天下午在補習班所在地舉行集體面試和試教,補習班的地址就在我家附近,走路就可以到,所以雖然沒有時間做任何準備,連個履歷表都沒有﹝沒有履歷那來的履歷表﹞,我還是決定下午去參加面試。

面試闖三關

當年是《何嘉仁美語》剛開始發展的頭兩年,還沒像現在橫跨英語教學、書店、幼稚園、出版多角經營的規模,一開始只針對兒童美語的市場,而且只有在台北有幾所分校。我去面試前完全沒有聽過《何嘉仁美語》的名字,到了面試的場地,算一算有二十多人前來應徵,算是競爭激烈。這次招人是為了因應《何嘉仁》在小學放暑假期間增加班次,全天開課,需要擴充施資。面試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關是和何嘉仁本人面試,第二關是和何嘉仁的先生──也就是《何嘉仁美語》的老闆──面試,第三關則是在學校現有的老師面前試教。

第一關和何嘉仁面試,她完全用英語發問,我那時大二剛要升大三,雖然從小英文課名列前矛,不過畢竟說英文的機會有限,何嘉仁問的問題我句句都聽得懂,不過輪我用英文回答時卻是舌頭頻頻打結,所以第一關表現得並不理想。第二關何嘉仁的先生是中國人,我自然可以對答如流,不過在第一關被挫了銳氣,而且我心想我唸的是理工,不是外文系科班出身,所以我在第二關時一再強調我是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一定會盡力而為。面試第三關是要臨場從何嘉仁現有的教材中抽一門課,然後在教室裡面對由學校現有老師伴演的學生實際上一堂課,聽起來很嚇人,不過別忘了這是給小朋友上的兒童英語;我抽到的一課是要教英文字母P,以及P的代表字Pig──豬,坐在課堂裡充當學生的老師們還會給你出難題,故意問一些奇怪問題,或是故意發音不標準,你都要把他們當作是小朋友來看待,要很有耐心的鼓勵他們,還要維持輕鬆活潑的氣氛,來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面試後的第二天,我收到通知我被錄取了。這次面試他們一共錄用五位新老師,我後來和那些資深老師混熟了,才知道原來面試後何嘉仁本人並沒有選上我,不過她先生很欣賞我虛心學習的態度,而且我試教的表現也獲得在場老師的一致推薦,他們最後才決定錄用我。我也因此展開了我大學時期誤人子弟的打工生涯。

幼兒班當孩子王

暑期班開始後,新老師都被安排帶最初級的班級,從ABCD教起。我被排到教兩個班級,一班是給小學一到六年級學生上的正規班,而因為我在試教時表現得活潑生動﹝換句話說就是有夠幼稚﹞,所以另外被排到帶一班給幼稚園小朋友上的幼兒班。

幼兒班的學生們是只有四到六歲的小朋友,注意力有限,所以一堂課只有四十五分鐘,而且小朋友坐不住,上課內容要以唱歌、遊戲、發獎品為主,可是還是要讓家長能看到學習的成果,所以還得寓教於樂才行。幼兒班的小朋友許多連國字、注音符號都還不會寫,就先來學英文,可見家長們的用心良苦,不過這些小朋友的家庭聯絡簿就得我幫忙寫了,這樣家長才能知道當天回家的功課是什麼。教室的設計在後面都有一面窗戶,關上門在冷氣房裡上課,家長站在窗外可以觀看上課的情形。我雖然平常看起來害羞文靜,不過一站在講台上自然表演慾就起來了,變得活力十足,尤其是當有家長在教室外觀看時,更是來勁,而且我的嗓門夠大,上我的課會被吵得很難打瞌睡,所以我的表現讓學校和家長十分滿意。

在美國我以亞當為名已經很多年了,當大家發現亞當不是我的本名時,都很好奇地會問我取這個名字的典故。我取亞當為名就是從我教英文開始的,每一個新班級開課的第一天,我們都會問小朋友有沒有英文名字,然後替還沒有英文名字的小朋友取名字;要幫學生取英文名字,老師當然也要有英文名字囉,所以我因為工作的需要替自己取名亞當,一直延用至今。

教幼兒班要當孩子王,教一般的正規班又有不同的挑戰。正規班的年級是依英文程度來分的,所以同一班的學生從小學一到六年級都有,不同年齡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教法,低年級的小朋友需要比較生動的上課內容好維持他們對學英文的興趣,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可能覺得唱兒歌、玩遊戲不夠酷,所以上課內容要拿捏得好,才能兼顧同一班級裡不同年齡的學生。

導師,助教,兼翻譯

這裡特別轉載一則網路上流行的有關《何嘉仁美語》的笑話。

有一天媽媽帶小華去《何嘉仁美語》上課。

媽媽問:「我的小孩為什麼不是何嘉仁親自授課的呢?」

員工說:「我們何嘉仁是不親自授課的。」

媽媽說:「不是何嘉仁授課為什麼取名叫《何嘉仁美語》呢?」

員工說:「你去隔壁《長頸鹿美語》看看有沒有長頸鹿親自授課。」


其實當我在《何嘉仁》教英文時,何嘉仁本人是有親自授課的,只是那麼多間分校和那麼多班級,自然不可能每一班都由何嘉仁本尊來教課,不過補習班所有的教材都是由何嘉仁設計的,藉此維持統一的教學品質,其他老師就變成何嘉仁的分身。那時每一班各有一位中國老師和一位美國老師,一週兩堂課兩位老師各上一堂;中國老師其實就是一班的導師,當美國老師上課時,中國老師也要在場充當助教兼翻譯,以免學生在全程美語教學的過程中聽不懂而跟不上進度。雖然我一週兩班一共只有四堂課,而且補習班提供所有的教材,可是補習班對中國老師的要求頗為嚴格,除了上課之外,還要批改作業,替跟不上的學生做課後輔導,而且學校對聽說讀寫並重,每隔一段時間老師還要打電話到學生家裡做英語對話的口試,對我們這些兼職打工的老師來說,這些額外的工作都是義務性質沒有薪水可拿的。

像是參加夏令營

不過老實說,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既沒什麼壓力,又讓人頗有成就感。雖然說是暑期打工,不過同補習班的老師都是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課餘大家還能聊天說笑,或是相約一起吃飯聚會,讓我兩個月的暑假生活過得既快樂又充實,感覺比較像是參加夏令營而不像是在工作。而且我一個二十初頭的大學生,能夠為人師表,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尊敬與感謝,並且體驗到看著學生們一個學期下來英文程度明顯進步的欣慰,這些額外的收穫都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所以雖然我花在補習班的時間遠超過每週上課的四個小時,我還是樂此不疲。在暑假結束後,補習班問我要不要繼續教下一個學期,帶著同一班的學生升入下一級,我短暫地考慮了一下就一口答應了,從此週一到週五我在新竹唸書,週六週日則到台北教英文,就這樣大三大四持續了兩年。


學校老師在課外一起聚會

當年台灣的小學還沒有將英文列入教材當中,家長們為了讓孩子早日接觸英語,不要輸在起跑點,紛紛替小孩報名兒童英語補習班,《何嘉仁美語》就是看準了這個市場的需求因而迅速發展。我在《何嘉仁》兩年,可以說是躬逢其盛,看著它一間間分校陸續開課,遍佈全省,一些原來和我在同一間分校教課的全職老師,也隨著《何嘉仁》的成長,而被升職到新開的分校當班主任。所謂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這兩年打工的美好時光,也隨著我大學畢業要告一個段落,而有幾位兩年來培養出深厚革命感情的同事,也都正好在同一個學期結束後預備離職,有的要去當兵,有的要出國唸書,有的新婚後要隨夫移民美國,準備邁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最後一堂課後和學生聚餐

看著以前教英文時的照片,我發現我當時看起來比我的學生大不了多少,其實那時我有些學生個頭都已長的比我高了。我出國後頭幾年還有跟幾位以前在《何嘉仁》的同事保持連絡,不過隨著工作的繁忙又接連幾次搬到新的城市後,現在已失去大家的音訊了。看著照片上曾經熟悉又從未真正忘記的面孔,很感謝一起共事的同事以及使我體會到工作的樂趣的學生們,讓我很幸運地在第一份工作就有這樣寶貴的經驗。

延伸閱讀
職場武功秘笈

2008年3月25日

V字形手勢的意義

上個月在南加州滑雪時,因為闊別雪場多年,特別請同去的同事幫我拍照留念。拍完照後,同事問我拍照時比的手勢有什麼特殊意義,我這才發現我不自覺地也比起了台灣和日本的年輕人在拍照特別喜歡比的V字形手勢。我的同事是加拿大人,在搬到加州之前在夏威夷工作過四年,在夏威夷時就常在風景區看到日本遊客拍照時比同樣的手勢,所以十分好奇。


照相時不覺露出馬腳,比起V字形的手勢,讓人一看就知道我是從亞洲來的

同事問我這手勢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一時還真說不上來,想想V應該是代表"Victory"「勝利」的意思吧,所以最早應該還是從美國或英國流傳開來的,不過為什麼近十幾二十年來東方人照相那麼喜歡比V字形手勢呢?可能還是拜綜藝節目、流行文化所賜,小燕姐的一句「清涼有勁,週末派,YA!」,說「YA!」還要同時舉起手比個V,應該對這個手勢的推廣功不可沒。那「YA!」其實就是英文俗語裡的"Yay",代表歡呼的意思,所以拍照時比這個手勢,正好代表自己清涼有勁,心情很high。


清涼有勁,週末派,YA!

如果你問美國人這V字形手勢代表什麼意義,大多數美國人應該會說這手勢是代表"Peace"「和平」,而不是「勝利」。從六○年代起一直到現在,提起戰爭和戰勝已經是不受歡迎、甚至人人唾棄的觀念了,和平才是受到眾人支持和推廣的信念。可能因為代表反戰的標誌裡有一個倒過來的V字形,人們也開始用V字形的手勢來代表和平了。


代表和平的標誌

在夏威夷最流行的手勢,就是豎起姆指和小指,比出「六」的手勢,同時手掌還要輕微地左右旋轉,這是代表"Hang Loose"「放輕鬆」的意思,現在已成為夏威夷年輕人打招呼或是道再見時常用的手勢,很符合夏威夷人的生活哲學,希望大家都放輕鬆點,好好享受人生。我在夏威夷住久了,偶爾也會比起這個Hang Loose的手勢。


與浮架獨木舟﹝Outrigger Canoe﹞划船的隊友在比賽後合影,我也入境隨俗地比起Hang Loose的手勢

V字形手勢在最近幾個月又有了新的意義,那就是代表「二號馬英九」。看到電視、報紙、網路上台灣民眾高舉V字形的手勢,那代表的不光是對馬英九選戰勝利的支持,也代表了台灣人民在經濟上、生活上想要反敗為勝的期望。



馬英九支持者高舉勝利的手勢

亞當敝姓馬,在中國人當中,馬這個姓並不是特別地普遍,這個姓在美國更是稀有,每次我向人自我介紹時,對方總會問我,是不是跟他們正好也認識的另一位姓馬的人有親戚關係,可見馬這個姓有多稀奇,讓人自然以為所有姓馬的都是一家人。看到美國媒體大幅報導台灣選舉馬英九當選的新聞,很高興繼馬友友之後又多了一位國際知名的馬英九總統,讓我與有榮焉。

2008年2月16日

陶然共忘機──訪友後記

大學畢業轉眼已十九年了,因為我一畢業就出國念書,之後在美國工作定居,所以許多大學同學自從我畢業後就還沒有機會再碰面。不過拜於科技發達所賜,也虧於班上幾位熱心的同學多年來持續整理同學們的最新通訊資料,並勤於傳送電子郵件宣佈同學的近況,所以三不五時還能陸續收到久違的同學的最新動態。 今年年初休假回國,也趁此機會和多位老友相約聚會,先是去新竹拜訪去年從舊金山灣區舉家遷回台灣的漢武,炳富、妃珍和國光也前來團聚敘舊,之後又在台北和正煜、文村和念祺聚餐。我與妃珍和國光雖然已十多年沒見了,不過大夥兒畢竟曾共享大學四年的成長經驗和同窗情誼,見面之後熟悉的感覺馬上就回來了,一點也不覺得生疏,聊得十分盡興。


妃珍、炳富、小馬、漢武、國光留影於漢武寬敞舒適,視野遼闊的新居


炳富父女、國光、妃珍、小馬、漢武於十一街麵食館


文村、小馬、正煜合影於夏慕尼新香榭鐵板燒


念祺、小馬攝於原燒燒肉店


這次回國,很高興能和各位老友團聚,感謝大家的盛情款待,讓我每天吃香喝辣的。看見同學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成就,而且大家年屆不惑,依然身體健康,熱情有勁,都足以做為我效法的榜樣。

2008年2月9日

火車快飛

年初在台灣旅遊時,去新竹拜訪大學同學,正好有機會搭乘二○○七年剛通車的台灣高鐵,親身體驗一下台灣最新的縱貫南北的交通工具。記得以前念交大時,來往台北和新竹之間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台汽客運的中興號,在當時台北車站的後車站外上車,到新竹光復路下車,車程要一個小時。現在高鐵從台北到新竹只要三十分鐘,台北高雄之間最快只要一個半小時,把航空公司國內航線的生意都搶走了,真的是「火車快飛」﹝雖然理論上高鐵已經不能稱為「火」車了﹞。



不但行車速度快,高鐵的車廂寬敞舒適乾淨,車站也是設備先進,建築現代化。高鐵坐到新竹下車後,發現不是在原有的新竹火車站,而是位於竹北完全新建的高鐵專用車站,車站的建築獨樹一格,室內空間高眺寬敞,外型設計美觀,不再只是一個方方正正的普通車站,而是實用性與視覺美感兼具。


高鐵新竹站外型設計美觀,獨樹一格

這次乘坐高鐵,雖然只是從台北到新竹短短的一段,還是讓我對台灣高鐵印象深刻,十分滿意。不過小時候坐火車很重要的一部分經驗就是吃鐵路便當,或是火車經過中間站時有小販在月台上叫賣,或是吃飯時間火車上有專人推著裝滿便當的推車穿過一節一節的車廂;熱乎乎的便當盒裡裝著一大塊排骨或是雞腿,搭配著白飯、滷蛋和小菜,便當打開後的香味飄滿了整個車廂,讓每一位乘客都覺得肚子餓了。現代化的高鐵車廂裡賣的是簡餐像是三明治和壽司,不再有傳統式的鐵路便當,可能一方面是因為高鐵行車時間短,乘客需要在車上用餐的機會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為了維護車廂內的清潔,而避免提供油膩的食物。

不過沒關係,回到台北後,在八德路上發現了一家專賣鐵路便當的餐廳,飯菜還是裝在不鏽鋼的便當盒裡呢,讓我重溫了一下小時候在火車上吃鐵路便當的回憶。


懷舊的鐵路便當

2008年2月7日

卡拉OK

過年前回台灣度假,聯絡上了再興中學的好朋友,相約在錢櫃KTV聚會,很高興能又見到Albert、Tom、阿德和Andy。

Albert現在定居高雄,一週只有一天半的時間待在台北,我這次在台北的時間也只有一個星期,所以很高興能配合上Albert的行程。上一次和阿德碰面是三年前他夫妻倆去夏威夷度蜜月時,這次再重逢阿德的小孩已經一歲半了,聚會當天也正好是他們的結婚週年紀念日,多謝阿德夫婦在結婚週年的浪漫晚餐之後還撥空參加聚會。Tom在我住在聖荷西時曾多次到舊金山灣區來玩,我們也曾結伴去美國各地旅遊,不過自從我搬到夏威夷後,我們就還沒有機會碰面,轉眼之間已有六年多了。Andy更是我自從高中畢業後就沒有再碰過面,我還記得初三時學校規定全年級學生住校以專心準備聯考,一間四十人的寢室裡,Andy的床位就在我的旁邊,當了一年的室友;Andy多才多藝,我初二時代表班上參加歌唱比賽就是請Andy鋼琴伴奏。


Albert、亞當、阿德賢伉儷、Tom


Tom、亞當、Andy

夏威夷也有包廂式的KTV,不過設備不及台灣的KTV豪華新穎,歌曲也比不上台灣的KTV齊全,一些想唱的新歌不一定唱得到。所以這次到錢櫃KTV唱歌,一來讓我這個從美國回來的鄉巴佬開開洋葷,享受一下錢櫃最新的高級套房包廂,也一解我許久未唱卡拉OK的癮,把最近流行的歌曲都唱個痛快,當然也偶爾穿插幾首我們五年級生的懷念金曲。

很感謝Albert、Tom、阿德和Andy在百忙之中抽空前來團聚,在此祝福大家新的一年有好的開『鼠』,鼠年業績數一數二,鈔票多多數不盡。

2008年2月6日

步步高昇

春節前回台灣旅遊,與朋友家俐到台北最新的旅遊景點──貓空纜車一遊。我們先搭乘捷運木柵線到木柵,木柵是我記憶中熟悉的名字,中學六年就是在木柵的再興中學度過的,不過畢業已經二十多年了,這段漫長歲月中木柵自然已改變了許多,動物園、北二高、捷運和許多大大小小的高樓和商店都是我高中畢業後才建的;不過景物雖然已經變得陌生,二十多年後能夠重遊木柵仍舊讓我倍感親切。

當天天空下著時大時小的陣雨,不過貓空纜車站外的人潮仍是大排長龍,隊伍蜿蜒曲折的等了二十分鐘才輪到我們上纜車。雖然天氣不好影響了從纜車中眺望遠方的能見度,不過從纜車上居高臨下看著翠綠的山林中煙霧彌漫,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坐著貓空纜車讓我想起了以前在加州太浩湖滑雪時乘坐的纜車,乘纜車時把滑雪屐﹝skis﹞掛在纜車外面,從纜車上望出去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銀白色雪地,坐了二十分鐘的纜車到達山頂後再穿上雪屐一路滑下山來,程度簡單的滑雪路線不到五分鐘就又回到了山腳;和乘坐貓空纜車穿越綠油油的森林與茶園又是完全不同的經驗。

纜車的終點站就是貓空了,貓空以觀光茶園聞名,所以我們也不能免俗地找了一間茶館坐下來點一壺茶慢慢品嚐。在寒冷多雨的天氣裡,喝著熱茶讓人渾身暖和了起來,覺得特別香醇可口。


纜車終點貓空站


喝完茶神清氣爽,再乘纜車下山,纜車外天色已黑。

春節期間搭乘貓空纜車,還贈送以纜車為圖樣,並印有「步步高昇」吉祥話的春聯,真是宣傳的好點子,過年時搭乘纜車上山,正好可以討個吉利,代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昇。


春節搭乘貓空纜車,新年事業步步高昇

貓空纜車的英文名稱被翻譯為Maokong Gondola,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載客的小船也叫Gondola,威尼斯的Gondola,船伕在船尾操著長長的槳負責掌舵,還會唱起義大利的情歌娛樂乘客,所以看到Gondola這個字就不覺興起浪漫的情懷,覺得貓空纜車也特別浪漫呢。


網路上轉載的威尼斯Gondola的照片

下面這段是台灣光啟社製作的介紹貓空纜車的短片,讓還不能親身體驗貓空纜車的人,也能藉此欣賞到貓空纜車的美景。

2008年1月19日

Amazing Race 驚險大挑戰

Amazing Race﹝台譯『驚險大挑戰』﹞是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已經連續五年獲得美國電視艾美獎最佳實境競賽節目獎,目前在美國正在播出第十二季的節目。每一季有十一隊兩人組成的隊伍參加,或是情侶,或是家人,或是朋友,展開環遊世界各地的競賽,每一站都在不同的國家,每到一站各隊要先通過根據當地風土民情而設計的多重挑戰,每一站最後到達目的地的隊伍將被淘汰,一直到最後一站最先抵達終點的隊伍可贏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不但各項挑戰高潮迭起,還能欣賞到世界各地的獨特風光,同時隊友之間在比賽的壓力下有些能同心協力,有些卻鬧起內鬨,更是充滿了戲劇性。

上個星期最新一集的Amazing Race只剩下最後四組隊伍,在節目播出十一季之後,台灣終於被選為比賽的一站。桃園機場、台北車站、高鐵台北101、放蜂砲、公館夜市、青年公園健康步道、中正紀念堂、捷運、西門町都一一被捕捉在鏡頭中,畫面中的台灣看起來真是十分美麗,非常現代化,讓我覺得與有榮焉。

這段是在高鐵上拍的,非常地整潔新穎。


這段畫面則捕捉到台北的捷運、西門町和中正紀念堂,中華路林蔭大道看起來特別寬敞也十分熱鬧。

2007年12月31日

2008台北101跨年煙火

在YouTube網站上找到這段影片,感謝台灣同胞分享,讓我遠在夏威夷也能欣賞到台北101跨年煙火的盛況。



祝大家新年好運到。

2007年1月15日

健康之家─再談台北舊居

健康路的房子最近賣掉了,在還沒有搬出之前,我錄了幾段影片以供留念。影片的品質是純業餘水準,可是紀念的價值卻是無窮的,套句MasterCard萬事達卡的廣告詞,“Priceless”,永恆回憶──無價!

這是進門的陽台和客廳,客廳的天花板是挑高的。這段影片是在聖誕節前拍的,我正好從美國回台北的家。


這是到樓上的階梯,還有樓中樓的和室。



這是樓下的三個房間和兩間浴室。



這是頂樓的房間和屋頂花園。



這是房子的外觀,我們住在六和七樓。

2007年1月14日

台北舊居

我從小到大在台灣共住了二十二年,我在基隆出生後就搬到台北,在台北住了十八年到高中畢業。然後到新竹唸大學,平時住校,可是一到了週末還是一定到台北報到,四年下來,沒有一週例外。

我在台北十八年共住過五個地方,小學三年級前住在光復南路的巷子裡,雖說是在光復南路,可是實際上比較接近延吉街。還記得那時從我家走到同是在光復南路上剛蓋好的國父紀念館,還要穿過一大遍田地。現在跟人說我住在台北市時家前面有一大片田地都沒有人會相信,不過變化得很快,當我小學畢業在國父紀念館參加畢業典禮時,國父紀念館前就已經是高樓林立了。


小學二年級後的暑假,家搬到了三民路公寓的一樓,那時民生社區就像近期的信義計畫區一樣還是個剛開始發展的社區,所以我父母又陸續在民生社區買了其他的房子,我們接下來幾年又陸續搬了幾次新家。 三民路公寓的一樓住了個暑假,我們就搬到附近新東街的新公寓,三民路這間一樓單位也被改裝成店面,出租給店家作生意,一直到二○○六年底,我父母才把它轉手賣了。


三民路公寓一樓店面的現狀


新東街的公寓我們是住在三樓,在那兒住了一年,升四年級前的暑假我們又再度搬到附近新蓋好的民生東路的大樓。我那時就讀安和路上的立人小學,每天坐校車上下學,搬家又都搬在附近,所以沒有任何換學校的問題,還是跟同批住在附近的同學一起玩。


新東街公寓的現狀,這間公寓我父母已於多年前轉手

民生東路的房子算是住得最久的,從小學四年級一直到大二。還記得剛搬近去時有電梯的住家大樓並不普遍,我和幾個同學愛玩的遊戲就是離開電梯前把每一層樓的按鈕都按下,當然這個遊戲沒玩幾次我們就被大樓管理員給逮了正著並訓了一頓。台北幾個舊居我最懷念的就是民生東路的大樓,不知是不是因為住得最久,我現在有時做夢還會夢到這我在這棟樓裡搭電梯。大學二年級我在新竹唸書,父親正式從工作上退休,同時又買了一間健康路上新造的房子,民生東路的房子也就賣給了我表姊一家人。


民生東路大樓的現狀

搬進健康路的房子時我在新竹唸大學,只有週末時才會回家住,所以我真正住在那裡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我爸媽可是一住就是二十年,包括我這幾年旅居美國的時間。這次我於二○○六年底回台灣休假,爸媽也正決定把健康路的房子賣了,搬到美國來定居,我也趁著這次回國的機會,把一些多年在台灣所拍的有紀念價值的相片先帶來美國。

也特別寫下這篇文章,替我在台灣這幾年所住過的家留下記錄。


健康路公寓現狀,我們住在頂樓兩層,包括屋頂花園

鴨舌頭

【2008-02-04 世界日報家園版

辦公室的一位同事一直想要嘗嘗鴨舌頭的味道,我們辦公室幾個同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一起聚餐,通常一般美國人對中國特有的食物像臭豆腐、雞爪之類的東西都是敬謝不敏,可是我這位在美國土生土長、今年就將要退休的同事,對各種聽似奇怪甚至恐怖的中國食物,總是躍躍欲試。她對鳳爪〈英文直翻為雞腳〉的美味讚不絕口,在她的要求之下,我們還點過海參、魚翅〈英文裡這道菜就直接稱為鯊魚鰭〉、海哲皮〈英文叫水母〉,她都吃得津津有味。


現在吃過中國的各種奇珍異獸後,她的興趣轉移到鴨舌頭上,可惜我問遍夏威夷大小的中國餐廳,沒有一家有賣鴨舌頭。

這次回台灣,在西門盯看到路邊攤有在賣鴨舌頭,一支十塊錢台幣,當下決定買了一百塊。可惜肉類不准帶進美國,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回到台北家中,把鴨舌頭放到盤子上,拿出我的數位相機照了幾張相片存證。


老實講,照片中的鴨舌頭張牙舞爪的,要是我是老美,看了這照片我也未必敢吃。

照片傳給我的同事,居然激起她更大的興趣,她開始要我描述鴨舌頭的滋味如何,吃起來的口感,用什麼配料煮的。我心想我可能要擴大我的搜尋範圍,到洛杉磯或是紐約中國城找一家有賣鴨舌頭的餐廳,好讓她在退休後計畫下次旅遊時,可以來個美食之旅,一了她的心願。

2007年1月13日

雙聖冰淇淋

這次在二○○六年聖誕節前夕回台,和Albert約在仁愛路和敦化南路口的雙聖冰淇淋見面。這家雙聖冰淇淋可是歷史悠久,還記得我和Albert還在唸高中時,放學回家搭公車都會經過這家餐廳。現在二十多年過去,台北市東區其他商店餐廳改朝換代多次,雙聖冰淇淋竟然還是屹立不搖,所以聽到Albert說這家餐廳還開著,真是滿驚訝的。



Albert和亞當在雙聖冰淇淋,室內裝璜仍和二十年前的風格一樣

我和Albert淵源已久,初中高中六年同學,大學時期雖不同校,但仍保持連絡,又先後在何家仁美語打工教兒童英語。現在Albert是補習教育界的名師,常常要當空中飛人到各地開課,所以也很感謝這次Albert能百忙抽空跟我碰面。


多年不見,Albert仍是英姿煥發

大學同學小聚

二○○六年年底回台的一大樂事,就是有機會和多年不見的大學同學們聚會,距離上次回國已經快六年了,而且有些同學像威盛更是畢業後就還沒有碰過面。雖然大學畢業已有十七年了,可是看到各個同學都還是年輕氣爽,活力充沛,唯一外表變化最大的,應該就是小弟在下我﹝有圖為證﹞。


後排:炳富,正煜
前排:小馬,威盛,以及念祺賢伉儷




感謝威盛作東,菜色豐盛,賓主盡歡